[头颈影像]“黑色素瘤”的临床表现、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~~~ 黑色素瘤五点自查
本文为大家介绍了 [头颈影像]“黑色素瘤”的临床表现、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~~~ ,还有的小伙伴在问黑色素瘤五点自查,下面小编给大家细致的讲述一下。
黑色素瘤
临床资料
男,
66岁,鼻阻
3年,加重
2个月伴头痛。
图1A
图1B
图1C
图1D
图1E
图1F
影像学报告描述
CT平扫
(图
1A、
B):
左侧上颌窦、筛窦及鼻腔内较大不规则形软组织结构影,大部分呈等密度,其内斑点、斑片状较高密度;左侧下鼻甲、上颌窦内侧壁、眼眶内下壁、颅前窝底及鼻中隔多处骨质吸收破坏(白箭),鼻中隔受压右移,左侧眼眶下壁局部增厚硬化(黑箭头),左侧内直肌、下直肌略增粗(白箭头)。
MRI平扫(图
1C、
D)
和增强扫描(图
1E、
F):
左侧上颌窦、筛窦及鼻腔病变大部分
T1WI呈等信号,
T2WI呈不均匀较高信号,增强后呈轻至中度强化(黑方块);病变内散在斑片状
T1WI呈较高信号、
T2WI呈较低信号区,增强后有较明显强化(黑箭),具有黑色素瘤特征性表现;左侧眼眶下壁条状
T1WI和
T2WI均呈较低信号区,增强后无明显增强,考虑为
CT所见增厚硬化的眼眶下壁骨性结构(黑箭头);肥大的左侧中鼻甲
T1WI呈等信号,
T2WI呈高信号,增强后呈较明显强化,信号均匀(黑星);尚可见弧带状液性无强化区(图
1F,白星)。
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
均为左侧鼻腔、筛窦及上颌窦黑色素瘤。病理所见少部分区域黑色素颗粒分布较多,大部分区域黑色素颗粒分布较少;并可见囊变坏死区。
临床与影像学要点
鼻腔、鼻窦黑色素瘤(
melanoma)
起源于胚胎发育期从神经嵴迁移到鼻腔和鼻窦黏膜的黑色素细胞,恶性度高,复发率高,易经淋巴、血液途径转移到颈淋巴结及肺、脑等,预后差。约
20%黑色素瘤发生在头颈部,鼻腔、鼻窦占约
3.5%;鼻腔较鼻窦更常见,鼻中隔前下部是鼻腔内最常见的发病部位,其次为中下鼻甲;上颌窦是鼻窦中最常见的部位,占约
80%,其次为筛窦。好发年龄为
50—80岁,性别无明显差异。多为单发,也可多发,多数为有色素黑色素瘤,
10%~
30%为无色素黑色素瘤。临床以鼻塞、血性腐臭分泌物为首发症状,若鼻腔内见到有明显黑色素沉着的息肉样肿块,临床较易做出诊断;然而,一些无色素黑色素瘤外观呈粉红色,临床诊断非常困难。典型的有色素黑色素瘤瘤细胞胞质内可有黑色素颗粒,电镜下可见其细胞质内含有典型的黑色素小体。
影像学特点:
①CT平扫
表现为鼻腔、鼻窦软组织等密度肿块,较大时常有骨质破坏并可侵犯周围结构;具有一般恶性肿瘤的共同特点,诊断困难。
②MRI平扫典型黑色素瘤呈特征性
T1WI高信号和
T2WI低信号;信号改变由肿瘤内部所含黑色素的数量决定,色素较少时呈稍短
T1稍短
T2信号,无色素黑色素瘤常呈长
T1长
T2信号,诊断较困难;术后复发常呈等
T1等
T2信号,或略长
T1略长
T2信号。
③增强
CT和
MRI:
肿块明显强化,常不均匀;普通
MRI增强不易观察
T1WI呈高信号的病变是否强化以及强化的程度,动态增强扫描及其所获取的时间
-信号曲线可以很好地得以显示。
鉴别诊断
①
鼻腔、鼻窦鳞状细胞癌,常有面部疼痛、麻木,肿块
T1WI和
T2WI多为中等信号,周围骨壁广泛骨质破坏。
②嗅神经母细胞瘤,肿块位于鼻顶嗅区及筛窦,呈浸润性生长,边界模糊不清,易向上突破筛板侵入颅前窝内。
③内翻性乳头状瘤,
MRI增强后
T1WI上典型栅栏状或卷曲脑回状改变。
④鼻息肉,
MRI增强后
T1WI上呈波纹或锯齿状强化。
小结
老年患者,单侧鼻腔鼻窦内软组织肿块,
MRI呈特征性
T1WI高信号和
T2WI低信号,有明显强化,提示黑色素瘤;无色素黑色素瘤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困难。
黑色素瘤五点自查
(1)查体黑色素瘤的诊断主要依靠视诊.颜色或形状不规则的色素痣、既往色素痣近期出现增大或形态改变均需引起注意.推荐采用上述“ABCDE”标准对既存色素痣进行.
您好,黑色素瘤好发下肢足部,其次是躯干、头颈部和上肢.症状主要为迅速长大的黑色素结节,初起可于正常皮肤发生黑色素沉着,或者色素痣发生色素增多,黑色加深,继之病变损害不断扩大,硬度增加,伴有痒痛感觉.黑色素瘤的病损有的呈隆起、斑块及结节状,有的呈蕈状或菜花状.向皮下组织生长时则呈皮下结节或肿块型,向四周扩散者则出现星状黑斑或小结节.常见表现是黑色素瘤的区域淋巴结转移,甚者以区域淋巴结肿大而就诊.到晚期由血流转移至肺、肝、骨、脑诸器官.
所有怀疑的黑色损害以及原有色素痣扩大颜色加深、发红、出血,破溃应整个切除做. 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断吻合率低,这导致了初诊采取局部活检,甚至多次活检.